人物素描_七十年专题

产品详情:

  中国历来被公认为世界纺织品大国,但又不被承认是世界纺织品强国。怎样让我国纺织品行业既大又强呢?“九三楷模”周翔用了个形象比喻:我国纺织业要持续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关键是要不断地增添“新鲜血液”。而这一新鲜血液,我们大家可以把它理解为两个字“创新”。

  周翔是我国纺织化学领域唯一一位工程院院士。她是七届上海市政协委员,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还是九三学社第九届中央委员,第十届中央常委。周翔说,这20年的“委员经历”,是她人生中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翔受国家公派,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进行合作研究。她去的机构是美国农业部南方研究中心,属美国联邦政府。该机构拥有众多一流科学家,又有非常好的仪器设施。刚去的时候,周翔想证实一下自己到底有没有选错地方?她先去图书馆查资料,仔细地了解美国接受纺织化学领域外国学习人员的其他知名机构。“国家花这么多钱让自己出来,应该去一个尽可能多的学习先进科学技术的地方。”周翔如是想着。经过一番了解和向导师请教,她得出结论:南方研究中心对棉纤维制品化学加工研究在国际上是领先的。这时她才定下心来。

  还有件事也让周翔印象颇深。一次她在南方研究中心的简报上,读到一位刚刚访问华东纺织工学院的外国专家文章。这位专家在谈到有关我国纺织品的防皱整理情况时说,中国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技术。“我当时的第一反应是,这项技术我国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研究了,并在生产上得到了应用。已经有多种经防皱整理技术加工的商品进入市场,怎么能说我们没这方面的技术?”周翔的心里憋着一股气,觉得这位专家的话太不确切了。后来,随着研究工作的深入,广泛阅读文献和对美国纺织品市场的了解,周翔意识到,我国当时的防皱整理技术无论是研发力量还是生产规模,确实与发达国家存在比较大差距。虽然这项技术的研究起步较早,但在“文革”中几乎停滞。

  从1981年4月到1983年4月,周翔在美国南方研究中心做了两年研究工作。她除了做好自身研究工作,还注意仔细观察美国社会对青年人成长的影响。周翔观察到,美国社会的氛围相当有利于青年人独立能力培养和潜能的发挥,这与中国的教育有很大差异。她思忖着:“回国以后,自己在培育学生时,也要注重能力的培养。”

  防皱整理或免烫整理,可以克服棉及其他纤维素纤维类纺织品被折皱后难以回复的缺点,提高这类纺织品的附加值,多年来一直是纺织化学界一个很重要的研究领域。周翔在美国期间,亲身体会到防皱整理对于增强纺织品国际市场竞争力的意义。她预计随人们对生活品质要求慢慢的升高,也会增加国内市场对防皱整理纺织品需求。她决定将有利于环境保护的新一代超低甲醛整理剂作为科研主攻方向。1984年,周翔开始立项申请。1986年,“低甲醛DP(耐久压烫)功能整理”列入纺织部重大科研项目。周翔在攻克这一科研项目时,思考缜密,路径独到。由于棉织物经DP整理后,强力下降严重,因此对整理剂应用工艺优化的目标应该包括三个方面:降低甲醛释放量,提高防皱水平,减少强力损失。催化剂是除整理剂以外的一个主要的因素,对催化剂研制必不可少。为提高工艺优化的研究效率,周翔还采用当时在纺织化学界很少应用的计算机技术。

  周翔带领学生最终研制成功超低甲醛DP整理剂和催化剂,开发了最佳应用工艺,整理品的甲醛释放量不仅达到超低水平,而且纺织品断裂强力保留取得突破,技术指标达到或超过国际领先水平。“项目成果受到了国内外学术界重视,美国的《国际纺织技术》杂志和上海纺织工程学会都主动向我约稿,希望我能为他们撰写有关这方面的文章。”这一成果分别于1991年和1992年获得纺织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和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周翔从事防皱整理的科学研究长期处在国际前沿。她还进行了阻燃、硬挺、柔软等纺织品功能整理研究,均取得显著成绩,多项成果转化为生产力。1990年代中期以后,周翔进一步拓展研究领域,开始功能高分子材料、纺织材料表面改性及染整加工与环境等方面的研究。

  “如今纺织业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产业。满足大家衣着需求只是其中一个方面,另外两个重要方面是装饰用纺织品和产业用纺织品。纺织品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周翔举例道:比如国防、医疗卫生、交通运输、建筑、土木、农业等领域都有需求。“同时纺织业正在发生着本质的变化,向高技术纺织发展,如喷墨打印和静电复印技术已应用于纺织品印花;激光技术可用于纺织材料表面改性;计算机技术广泛地应用于纺织品、服装的设计和生产的全部过程的控制等。再者纺织品设计需要技术、艺术和文化内涵,这是更高层次的追求。”

  上世纪80年代初,周翔就开始思考,我国纺织品一直处在中低档水平,一个重要原因是科研成果真正转化为生产力比例不高。科研成果不应停留在论文和证书上。在项目选题、研究路线、成果检验等诸多环节中,都要最大限度地考虑现实生产可行性和市场前景。

  1988年,周翔主持纺织部重大科研项目“超低甲醛DP功能整理”通过技术鉴定后,周翔作出了一个重大决定,自己办企业。有人劝她:“办企业可是要担当风险和花费精力的。”可周翔认为,要做成一件事,哪有不担风险不花时间的?

  1989年12月,沪港合资的“上海新力纺织化学品有限公司”诞生了。“办这个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让我们的科研成果以它原来的水平转化为生产力,为提高纺织品的附加值作贡献。”在办企业过程中,周翔发现,虽然技术上的含金量高的产品以其性能来说,是受用户欢迎的。但由于用户技术水平参差不齐,有时由于不懂产品性能或不了解使用方法,常常对新产品驻足不前。在企业开创阶段,周翔多次赶赴到企业现场指导。

  自1992年起,上海新力纺织化学品有限公司分别被连续确认为上海市“先进的技术企业”和“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公司一开始便设立了研究开发部,以市场为导向,不断开发高技术含量新产品。目前新力公司已从创建初的一个SDP防皱防缩整理剂,发展到了6大类的16个产品。“我们科研团队的不少成果,通过新力公司很快转化成了市场需要的产品。”

  周翔在学校担任多年纺织化学工程系主任。“近10年来,在教学工作中,我着重培育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周翔倡导专业教师带领学生深入学科前沿,让他们具备在知识海洋中遨游的能力。对研究生来说,更应为他们的独创性“添砖加瓦”。周翔的这种教学理念由来已久。

  1983年,周翔为硕士研究生开设“功能整理”课程。为了更好的提高学生自我获取知识能力,她用尽心思挑选教材,以英文参考书和文献资料作为他们的学习材料。她要求学生直接阅读英文原文,不仅看懂文字,更要领会文章精髓,还要从中获取科学研究方法和信息。“我让学生们在读懂教材的基础上,自己提出问题并开展课堂讨论。”这样年复一年地坚持着,几年下来,有学生说,学习了“功能整理”课程后,发现了自己“显著提升”了。

  在辅导学位论文时,周翔对研究生们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她对学生说,“研究生应该是实验室和图书馆里最活跃的群体”。她要求学生重视学位论文各环节,在题目选定、资料收集、方案设计、实验准备和论文撰写等环节,都要开动脑筋,力求有所创新、有所建树。同时,要求每位学生,在待人接物、团队合作方面要具有高素养。她说:“最令我高兴的事是看到学生的任何一点进步。”

  作为一名优秀教育工作者,周翔不仅培育学生“敬业”,而且以身作则地让学生“明事”。每年参加完市里和全国“两会”,周翔总会满心喜悦地与学生分享:“政协会议的内容丰富、重要,我每次回来总要把会议的一些精华讲给学生听。我希望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关爱事业,更要关爱自己的祖国!”

  周翔担任多年九三学社中央常委和上海市欧美同学会副会长等社会职务。周翔以一个科学家的敏锐和执着建言献策,为科学发展贡献智慧。

  2005年3月在全国政协十届三次会议上,周翔递交了“加快企业自主创新设计能力的培育”的提案。她经过观察和思考提出,创新是企业进步与发展永恒主题的观点。而这种创新,不单单是技术创新,更应该包括设计创新。她在讲述写这份提案的出发点时说,提到企业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时,大部分人潜意识是“技术”创新,极少想到“设计”创新。这其实是尚未充分认识设计能力和水平在市场之间的竞争和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周翔认为,我国与国际市场同类商品比较,设计差距远大于技术,影响了商品附加值和市场占有率的提高。她提出,企业要充分重视对“设计”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的培育,使“技术”和“设计”自主创造新兴事物的能力共同提高。这件提案的承办单位是国家科技部。他们对周翔的观点给予了充分肯定。对提案进行了详尽答复,并表示“当前我们正在组织编制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将充分重视您的建议,在计划安排中把技术和设计相结合的工业设计技术作为重要内容予以重视。”

  周翔说,“我始终觉得,做一件事无论顺境、逆境,如能认认真真地对待,总会有收获。当了这么多年政协委员和九三学社社员,能从政协委员和社员角度尽力为国家作一些贡献,使我感到更充实。”(杨琴冬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