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局势动荡之际中国传来4个好消息在多个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产品详情:

  最近几天,世界十分不太平。乌克兰重兵集结赫尔松,大战一触即发、欧洲多国频繁更换首脑,政局动荡、俄罗斯北约举行战略核力量演习,欧洲笼罩在核阴影之下……

  但就是在这个多事之秋,中国再次顶住外部压力,用一个又一个的成功打破了西方的封锁,为乱世增添了一抹亮色,向世人展示了绝处逢生、逆势而上的东方力量。

  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但是人类不能永远生活在摇篮里,所以我们肯定要飞向天空,迈入大宇宙时代,这也是我国自主研发空间站的终极目标,在这条通往未来的赛道上,中国绝不能落后。

  日前,梦天实验舱和长征五号B遥四运载火箭已确定进入发射区,不日将发射升空,这标志着我们距离圆满完成空间站建造任务已经不远了。

  梦天实验舱是“天宫”空间站的重要组成部分,针对微重力科学配置了多学科实验设备,可以有效的进行多种基础和前沿科学研究,这正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最欠缺的核心竞争力。

  随着我国载人飞船、探月工程和量子通讯等技术开花结果,基础科学研究的重要性越来越得到人们的重视。基础科学虽然不能直接应用到实际生活中来,但它就像万层高楼的砖块,日积月累才会成就目标。

  所以说科学是大树,而技术只是树叶,不能光靠“拿来主义”,就算把发达国家的技术消化甚至创新,也并不能在根本上取得进步。

  回顾历史,中国在这方面起步是比较晚的,能够说是从零开始,但是近年,中国慢慢的变多的成果得到了世界科学同行的认可和引用,原因是中国善于集中力量办大事。

  以“天宫”空间站为例。我国载人航天工程“三步走”的规划十分清晰,第一步是发射载人飞船,杨利伟在2003年已经实现;第二步是继续突破基础技术,“天宫二号”在2019年达成目标;最后一步就是建立永久性空间实验室,此次梦天升空后将实现三舱合体,最终完成空间站在轨建造。

  在西方国家的阻挠下,中国没能参与国际空间站的建设,从提出到建设再到全面投运,西方十几个国家前后用了20多年才做到,而中国凭一己之力另起炉灶、打还不到20年。

  有了空间站,我们大家可以进行微重力研究,揭示重力掩盖下物质的特殊规律。至于有没有用,谁能想到一条简单的物理定律有可能是在未来改变世界呢?何况现阶段的许多研究都是有实际价值的,比如说新型材料合成,可以直接推动各种运载工具的发展。

  当然,不管是基础科学还是前沿技术,咱们是要加大投入,但也不能盲目跟风。比如美国一大半科学家都在研究生命科学,所以有人觉得我们也该向美国看齐,其实不然,因为美国也是从研究物质科学一路走来的。

  如果我们不打牢基础,直接“跳级”,反而会面临关键技术和设备卡脖子的困境,这也是当今我国许多企业的真实遭遇。

  如今,梦天将补齐最后一块拼图,我们大家可以骄傲地仰望星空,世界上只有两个空间站,一个是国际空间站,另一个就是独属中国的“天宫”。从目前来看,随着国际空间站即将退役,“天宫”将成为唯一,自然会吸引各国“入股”,未来十分可期。

  据报道,我国首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喷气式民用飞机C919飞机将于12月交付东航,标志着中国已经掌握了研制世界一流大型客机的能力。

  这绝对是件大喜事,对比同行,波音和空客相继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声誉明显受损;再看造价,C919单价为6.53亿元,不到9000万美元,而同机型的空客320Neo造价1.05~1.36亿美元,波音737Max造价1~1.2亿美元,C919价格上的优势明显,而且参数和性能也处于领先地位。

  C919的国产部分大多分布在在机身,虽说80%的核心部件来自欧美,但其实也不用灰心,对比和波音齐名的空客,空客的主力机型A320美产率高达37.7%,自己主导的部分仅15%,而C919达到了50%,要高得多。

  同样是从美国买零件组装,但C919可没这么简单,这是我国“自主设计”的,难道设计和整合不也是一种创新吗?要把全机几十万个核心系统安排得明明白白,就连美国也很难单独办到,所以说“只有壳子是国产”的说法纯属误解。

  再一个就是供应链,波音和空客的供应链遍布全球,一是为了拓展市场,二是为了分摊风险,所以两家在供应链上的争夺更加激烈。

  人家都是老企业了,而我国才起步,自主掌握技术固然重要,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中国要优先解决从无到有的问题,才能解决想要什么的问题。

  除了发展市场和产业链,C919投运还有一个更重要的价值。在当今俄乌冲突的背景下,欧美飞机制造商也对俄罗斯实行断供,并终止了俄罗斯飞机的适航认证申请。如果俄罗斯不能另起炉灶,那进口飞机将全部成为废铁,所以推进C919国产化是中国人飞行自由的保障。

  此外,民用飞机的技术也能用于军事,但目前我国的大型飞行平台只有轰-6、运-20以及俄罗斯的伊尔-78,能力十分有限,不适合研发衍生机型,而C919恰恰具备成为军用飞机的潜力。

  当然,我们第一步还是要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的问题,随着CJ1000和CJ2000研究推进,我们很快也会用上自己的发动机,等有了“中国心”,相信我国航空事业也会迎来“放风筝”的时代。

  在液体火箭领域,我国非公有制企业再进一步。日前,国内自主研发的真空型发动机——“天鹊”成功完成了首次全系统热试车。

  大家可能不了解这种发动机,但光听名字也会感到“不明觉厉”。但是,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点发动机在实际任务中使用过液氧甲烷染料。

  一般来说,火箭燃料的燃烧效率越高越好,与传统燃料相比,液氧甲烷的优势实际上并不突出。虽然不是最好的,但各项指标都差强人意,其受到追捧的最大问题大多是制作成本低、可重复利用,对发动机的损耗也比较小。简单来说就是省钱,对航天这种“烧钱”行业的价值不言而喻。

  近日,万华化学宣布正式产出尼龙12,该材料有望大范围的使用在新能源汽车、海底线缆等先进制造领域。

  尼龙大多数都用在合成纤维,最大的优点就是强度和韧性很高,其衍生产品用途广泛,能够作为重要的工程塑料,传统尼龙材料的缺点显而易见,如容易吸水,尺寸不稳定等等。

  而尼龙12与其他尼龙相比强度更高,密度最低、吸水率最低、更耐低温,力学和电学性能、抗冲击能力、耐燃油性都很出色。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1年尼龙12的市场规模超过13亿美元,这么大一块饼,全部依赖进口显然不是长久之计,打破技术壁垒极为重要。

  在中国之前,只有德国、法国、日本、瑞士能够生产尼龙12,其中只有德国完全掌握自主知识产权,现在,中国在该领域成了世界第二,亚洲第一。

  短短几天,国内接连传来喜讯,实际上,近几年来我国的科技突破远不止这些。就说2021年,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跻身世界前列、“海牛二号”刷新深海钻机探深记录、时速600公里高速磁浮下线、用一氧化碳合成蛋白质等等。

  经过长期耕耘,中国的科技成果正处于开花结果的时期,助力中国梦越飞越高,越飞越稳。但是作为追赶者,我们也不能骄傲自满,特别是在外部环境恶劣,西方国家实行技术封锁的情况下,我们更要潜心修炼,厚积薄发,才能打破垄断、行稳致远。